寻迹中轴——北师大北京中轴线现代性转型文化实践队调研成果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3-08-29 14:48:42

在急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传统与历史被置于何种地位?作为中国现代性转型的重要代表城市,北京的城市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和价值,而北京中轴线则将成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认为,“毫无疑问,‘北京研究’将成为中国学界的热门话题。”作为融多种构成要素于一体的文化遗产项目,北京中轴线具有超越故宫、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资料图】

在此背景下,北京中轴线现代性转型文化实践队尝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北京中轴线的现代性,以青年视角透视新时代征程之中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卓越成果。

行读中轴:触摸每一寸文化脉动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这条长约7.8公里的中轴线,划定了数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的脊梁,更不断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性格与风骨。读懂建筑,才能读懂中轴,读懂中轴,才能读懂北京,在这次暑期实践中,实践队选择投身中轴,用脚步重新体悟属于北京中轴的时间与空间。

从钟鼓楼至永定门,实践队实地走访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十五处遗产点,通过调查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中轴变迁。“行读”的方式重新拉近了队员与北京中轴线地理景观之间的距离,尤其是感受到了中轴线建筑对于中轴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规约着市民生活节奏的“晨钟暮鼓”,到秩序森严的紫禁皇城、宫门御道,中轴景观是相互联结的整体,在构造理想都城的同时,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也是在构造属于华夏文明的理想宇宙、理想的天人关系。通过走访,实践队首先认识到中轴绝非碎片化的景观组成,而必终是合和为一的共生之线。

实践队队员们观看景山中轴文化季的导览图

从鼓楼上向南俯瞰北京中轴线

对于参与实践队的北京本地同学朱雨琦而言,这一次行读走过的很多建筑,在过往的生活里一向只以文化符号的形象存续在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之中,始终容色模糊。而这一次,她真正走进了曾经看似遥远的一桩桩楼宇、一座座宫殿,再一次重新认识故乡面目,揭开记忆的面纱又见真容,情感愈发深厚。

爬上鼓楼高耸的台阶,在晨间的清风里听一场激荡人心的鼓曲,在北京上学已有两年的实践队队长管真才真正读懂了刘心武笔下作品《钟鼓楼》中的那段话:“鼓楼胖,钟楼瘦。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然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站在鼓楼之上俯瞰中轴,也是大多数来到钟鼓楼的游客不可错过的一项体验。凭栏临风远望时,中轴沿线老城区如海浪的一片灰瓦,夹杂在枝影横斜、草木葱茏之间,勾勒出北京城市的烟火红尘,而远方的摩天大楼,则是北京向未来激流勇进的标记。在这里,实践队队员佟皓田偶遇了一位高鼻深目、胡须浓密的外国游客,用英语简单交流后,他操着并不标准的汉语,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说道:“中国文化,好!”

实践队员与参观鼓楼的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鼓楼“出圈”后,游客们在鼓楼下驻足观看写生的老先生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与北京城市居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路遇的北京老大爷、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携手而行的三两好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他们身上,实践队更深度地体会到了市民生活中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情结。“活”起来的北京中轴线文化,最终是人的传承使之生生不息,而留住人们的文化记忆与乡土情感,则是留住中轴文化、北京风貌的良方。

细读中轴:数据与文字背后的寸缕情怀与新生向往

除北京中轴线的线下调查外,实践队还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在量化研究方面,实践队结合互联网叙事文本与调查问卷这两种途径,深入考察北京中轴线在当代的宣传状况及其效果,探寻北京中轴线文化宣传的最优解。另一方面,实践队根据前期田野调查的经验与感受,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全面考察不同群体对中轴线的看法,了解大众对北京中轴线的知晓情况,目前已收集国内问卷四百余份。同时,实践队利用多种数据分析手段,进行深入分析形成7000字的调研报告。

前门大街上的铛铛车与正阳门互相映衬

实践队在公众号平台开设的“数说中轴”栏目,选取微博为互联网的代表平台,以2011年、2017年与2023年作为代表年份进行数据分析,实践队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程启动伊始,一直追踪微博舆情到如今。“在老胡同里乱窜,看着蓝天中流动的枯枝,月亮出来了,想起那句‘在这一瞬间忘了要去向哪里的深夜’。”来自微博网友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属于中轴、属于北京的文化魅力,那是属于一座古都的宁静安详,岁月流转,各得其所。

实践队制作的“数说中轴”系列推送

在三年无数的博文中,不断浮现的是对中轴线浓厚的文化情感,中轴线早已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真正成为流淌着文化血脉的“线”,对它的修复、改造和保护,一直以来都饱受社会关注。在古建数据、人文关怀与红色旅游多重因素影响下,中轴线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和生机。2023年,这条属于他们、她们、它们、属于所有人的中轴线,在全社会的期待中,已经迎来了申遗工作的冲刺阶段。

在质性研究方面,实践队将其与实地走访调研结合起来,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街道社区和商户机构两类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实践队采访到了安定门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孙轶琳。孙轶琳与实践队成员深入探讨了安定门街道内,中轴线申遗行动前后的变迁,在历时数年的整治过程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申请式退租在中轴线地区的广泛开展,让一系列中轴胡同恢复了古都旧貌,更让居民拓宽了生活空间、优化了生活质量。

实践队还简单采访了安定门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以及钟楼湾社区副书记,并重点采访了钟楼湾社区的居民范来友,以及方家胡同、豆腐池胡同的一些居民,从群众视角了解中轴地区城市发展变迁。

实践队采访组的组员们采访安定门街道的政府工作人员

“第五立面”的整治变化

与居民老范访谈的经历,让参与访谈的实践队员管真、朱雨琦和兰思辰记忆尤深。这位戴着一副墨镜、穿着一件儿墨绿色的跨栏背心,拿着一把扇子向我们小跑而来的北京老大爷,让实践队看到属于北京的热情与活力。在钟楼湾社区生活了一辈子的老范,对四周的历史掌故张口既来、如数家珍。“中轴线从永定门到咱们钟鼓楼,真的是一条最美的中轴线。”带着泪光诉出的这句话,是老北京人对脚下土地深深的眷恋与热忱。看着曾经一下雨就积水的路,如今铺上了渗水砖、变成了“雨过天晴路面干”的新路,看着曾经充斥着自建房的院子,如今重新宽敞起来,老范无比感慨,他还乐呵呵地向实践队展示着院里的空地,四面摆着一个个花盆,种着老范心爱的各色花草,墙边栽着竹子、木架上爬着葡萄藤,关于他现在的生活,老范这样告诉实践队:“在院里跟邻居之间喝喝茶、聊聊天、种种花花草草,平常的生活特充实。”

改造后的钟鼓楼广场,从嘈杂的小商品市场,变成了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公共生活空间,聚集着像老范一样热爱生活的北京市民,他们在这里踢毽儿、舞绸带、写生,也遇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朋老友。欢声笑语、家长里短之间,是属于北京热情而包容的城市文化的新生。

清晨的钟鼓楼广场,居民们正在舞彩绸、抽陀螺

通过这场与城市居民的谈话,实践队窥探了治理前后居民生活变迁的轮廓。让喧闹的商业文化离开居民区,还旧巷以宁静、还古都以文化,中轴线的修复与保护,不仅仅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优秀面貌,更续写着属于北京城与北京人新的传奇。

“真是希望咱们中轴线申遗成功,真是希望都越来越好。”老范用以结束访谈的这句话,正是每一个北京人的共同心声。

实践队采访组的组员们走进老范的家中聊天

而在中轴线上的商业机构方面,实践队与吉祥大戏院宣传领域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小住在灯市口一带、早与吉祥园结下不解之缘的她,笑谈着吉祥园旧日的模样,为实践队员娓娓道来了一个又一个老吉祥的动人故事,每个故事背后,藏着的都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次又一次新生。百年吉祥,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大家从首次登台到磨砺“成角儿”,也见证着梅兰芳先生为中国戏曲走向未来所作出的种种尝试。开放女座、改试新装、涵容新声,吉祥踏出一步又一步,以包容进取的态度传承和发扬着戏曲文化,也正因此,它承载了无数老一辈艺术家的珍贵回忆。

京剧名家谭元寿先生在采访中曾被问及,一生当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演出是哪一次?先生回答说,最深刻的一次演出是他六十余岁时在吉祥戏院演出的《打金砖》。《打金砖》作为京剧传统的文武老生戏码,对唱腔身段的要求皆高,同时也包含了许多难度颇高的武打动作。或许经过一生的风霜磨砺、世事洗练,最让一个老艺术家动容的,是还能有一方舞台值得坚守、还有一方天地可供酣畅淋漓。而如今,这些过往的故事成为吉祥的灵魂,在崭新的剧院里、在新一代的演员身上,流淌不息。

实践队采访组的组员们参观吉祥大戏院并进行访谈

实践队在走访期间,还走进了重装后的新华书店·为宝书局以及中国书店雁翅楼店,随机采访到了一些读者和前台工作人员,在这些以中轴文化为装潢特色的书店里,实践队看到的是藏在种种巧思里的文化内涵,当建筑遇上书香,更有别样风韵,这些书店秉承“做京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的原则,为北京的历史文化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照夜灯火。

走访中轴线上的书店,中轴元素丰富

实践队还来到前门大街进行实地考察,在亲身体验老字号文化的同时,随机采访了数位游客,以及前门商业区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家商户。品尝过吴裕泰的茶香冰激凌、看过全聚德的烤鸭周边文创,实践队感受到繁华街区商业气息的背后,掩藏着文化新生的密码。老字号商户的焕然一新,折射出的是整个中轴地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融古通今,积极创新,紧握时代脉搏、关注受众群体变化,是老字号在新时代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不老”秘诀。

多元宣传,百态新生:探索未来的模样

调研队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设立“北京中轴线现代性转型文化实践队”账号,持续更新有关调研成果,助力中轴申遗,对于展现青年视角下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卓越成果起到有效助推作用。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形式,向公众即时推送调研进程,发布调查信息与阶段性调研成果,展示项目建设成效。同时借此机会,围绕北京中轴线,推广介绍北京市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和文旅事业发展进程,展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市以党建为引领,全力构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最新成果。

实践队官方公众宣传账号

在对新媒体平台使用的切身实践中,实践队也看到了中轴线文化宣传的未来方向和现阶段问题。新媒体的用户优势,确实有利于中轴文化向更广阔的社会群体传播,项目组在调研进程汇报中穿插介绍北京市的文化热点和文物古迹,数说中轴在互联网叙事中的显著特点与变化,增进受众对古都灿烂悠久文明的了解,以提升调研项目的受众粘合度。现下的“国潮”、“国风”文化与中轴文化相互结合,也在实际上促进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关注和保护。但与此同时,在对于中轴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发掘上,许多新媒体的运营者还存在着忽略和缺失。实践队认为未来的中轴文化宣传,应当从建筑本身或者文化故事的角度来宣传,发掘景点背后的精神意蕴与风骨传承,才能进一步助力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健康存续和发展。

“图览中轴”系列文化宣传海报

为彰显首都文化自信,让大众切身感受十八大以来,北京中轴线的现代性转化成果和变革,实践队负责宣传的季欣阳设计了一套可供中轴线沿线建筑进行联动开展文化活动的文创组合:“行读中轴的n种方式”宣传卡、中轴线钥匙扣和中轴线海报。将文创产品相互联动,还可以延伸出极具中轴线文化特色的线下活动。这种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大批喜欢打卡的游客,贴合当下旅游重视“互动性”的新文化潮流,还能够促使游客更多地参与到中轴线的探索中,引发全民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热潮。

实践队员设计的中轴文创产品

同时,实践团队还聚焦北京市中轴线高质量发展成就,精心组织策划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街头采访、网络短视频、Vlog、微电影等。以大学生视角记录“文化+旅游+创新”这条“十四五”文化强国建设新路线,为北京文旅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提升项目的社会实际价值。

这些尝试,都为实践队探索未来文化宣传方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面向未来,弘扬与保护中轴文化,以至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的同学们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愿能在不断探索、披荆斩棘的道路上,贡献一份青年力量,共筑美好明天。

撰文:管真 朱雨琦(北京师范大学中轴线现代性转型文化实践队成员)

摄影:兰思辰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